濕熱滅菌工藝的滅菌溫度和時間通常會對微生物,尤其耐受性較大的微生物的殺滅效果產生影響。過度殺滅法假設的微生物負荷和耐受性都高于實際情況,理論上能完全殺滅微生物,足以滿足無菌保證水平的要求,故沒有必要對每一批次產品進行滅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的監控。從控制熱原的角度,建議按照藥品 GMP滅菌器驗證管理,以適當的頻次對微生物污染水平進行監測。
與過度殺滅法相比,殘存概率法的熱能較低,為不降低產品的無菌保證水平,除了需要對滅菌過程本身進行嚴格的控制以外,還需要通過合理的工藝設計來降低微生物污染,并采用適當的方法對微生物污染水平和耐受性進行監測。
1. 降低滅菌前微生物污染的工藝設計
在生產工藝各環節引入微生物的風險評估基礎上,通??紤]采用藥液過濾、藥液存放時限控制等方法來降低注射劑滅菌前的微生物污染。雖然藥液過濾在最終滅菌產品的生產中僅僅作為輔助的控制手段,但是在工藝研究過程中,也應該對濾膜的孔徑、材質、使用周期等基本性質進行必要的篩選和驗證,并在工藝操作中進行相應的規定。藥液在制備、分裝過程中易引起微生物繁殖,尤其一些營養型的注射劑,因此應通過必要的考察和驗證來確定藥液配制至過濾前、以及過濾、灌裝后至滅菌前能夠放置的最長時限,并相應確定產品的批量和生產周期。
2. 滅菌前微生物污染的監測
滅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監測的取樣應覆蓋正常生產的整個過程,應基于風險評估選取最有代表性的樣品,且要充分考慮到產品從灌裝到滅菌前的放置時間。如果灌裝需要持續一段時間,通常從每批產品灌裝開始、中間及結束時分別取樣,也可根據風險評估結果選取合適的取樣點進行取樣。滅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的監測方法應經過驗證,具體操作可參照《中國藥典》2020 年版四部通則1105“微生物計數法”和 1106“控制菌檢查法”。
對于殘存概率法滅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監測中發現有污染菌的產品,應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污染菌的耐受性檢查。一般來說,生物指示劑的耐受性用 DT 值(耐熱參數)來表示。耐受性檢查中任何幸存下來或生長的微生物都可以被假定為耐熱菌,一般采用定時煮沸法將其與已知的生物指示劑的耐受性加以比較,必要時,可進一步測試耐熱污染菌的 DT 值,DT 值的測定可以參考《中國藥典》2020 年版四部通則9208“生物指示劑耐受性檢查法指導原則”進行,然后根據滅菌的 F0值、污染菌的數量與耐受性對產品的無菌性做出評價。當產品微生物污染水平超過限度時,應對污染菌進行鑒別,調查污染菌的來源并采用相應的糾正措施。